助力乡村振兴,听听民兵怎么说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来源:中国国防报责任编辑:叶梦圆2022-08-18 11:58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广大民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加工车间,一个个“迷彩绿”勇挑重担、不懈奋斗,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感悟。

民兵班长龙先兰——

山村蝶变满目新

十八洞村举行苗族赶秋节盛会,村民跳起都乐舞,表达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麻绍辉摄

我叫龙先兰,是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民兵应急排一班班长。

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过去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再看家乡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单身娶媳妇,日子乐悠悠。”乡亲们用山歌唱出内心的喜悦。

今天的好日子,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2013年11月3日,习主席来我们村调研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十八洞村驶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只用3年时间就实现脱贫。

我很幸运,搭上了这趟快车。2014年,我从外地打工返乡,尝试蜜蜂养殖。十八洞村水好花好,蜂蜜质量高、销路好,很快见到效益。后来,我扩大养殖规模,牵头成立十八洞苗大姐养蜂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去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和军地各级的帮扶下,我邀请1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带动118户562人一起养蜂,蜂箱数达到1300多箱,年收入达150万元以上。年轻小伙龙金彪打消外出务工的想法,跟着我学养蜂。去年,他养了40多箱蜜蜂,产量150多公斤,纯收入4万多元。

不仅是我,村里家家户户都找到致富门路,懂种粮种树种瓜果的搞种植,会养蜂养鱼养羊的搞养殖,厨艺好的开饭店,住房宽余的办民宿,普通话讲得好的当导游,就在家门口摆个山货摊也有不错的收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约260万元。

这几年,村里采取“农旅融合”办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辐射带动种植、苗绣、山泉水等产业发展。同时,依托高山峡谷、丛林溶洞、传统苗寨、苗族歌舞等旅游资源,修建十八洞景区游客中心、电商服务站、特色产品店、游客步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全村大部分人参与旅游服务及周边产业,农家乐、民宿发展到20多家,每家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

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村民收入高了、生活富裕了,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和大学毕业生也争相回村创业。施林娇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她和大学生施志春、施康通过拍摄短视频、网络直播,展示十八洞村的美景、美食、服饰、民俗、建筑、苗绣,以及苗家人的生活趣事,还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村民将土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自身也有不错的收入。

最近,我也在学习直播带货,准备把十八洞村的特色产品推出去,让村里更多的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此,我给女儿取名龙思恩,希望她牢记党的恩情,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陈 静、周 刚、记者陈典宏整理)

民兵连长江巴——

幸福家园美如画

重建后的次哇村,宛如世外桃源一般。郭 富摄

盛夏的甘肃迭部,艳阳高照。白龙江畔的达拉乡次哇村,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新整洁。

“产业兴,百业兴。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基地将产业、田园、生态有机融合,现已成为享誉甘南州的一条可观、可游、可赏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走进次哇村刚建成不久的农业田园基地合作社,看到大棚内排排挺立、挂满菌棒的黑木耳、玉木耳……我的内心感慨万千。这些年和村民并肩战灾害、抓项目、搞建设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作为村支书兼民兵连长,我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后感到,要想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前来帮扶的技术人员说,次哇村的土壤适合种植中药材,一到两年就会有收益。我买来黄芪和当归幼苗,准备带领村民大干一场,不料却被浇了一头冷水——次哇村没有种植中药材的先例,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我动员家人率先试种。两年后,第一批幼苗赚了近万元。很快,15户民兵家庭开始种植中药材,收入很可观。

单一的中药材种植,还不能实现让大家共同致富的目标。我决定发展养殖业,打破传统散养的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养殖蕨麻猪。如今,以蕨麻猪为主的养殖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2021年年底,养殖户黑力热巴光分红就收入1.5万元。

次哇村在2019年脱贫摘帽,却不料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村民的房屋和道路、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受重大损失。

灾害发生后,军地各级纷纷前来支援。“我们要自力更生,不能伸手等救济。”在村民大会上,我鼓励村民振作起来,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很快,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一幢幢小楼也盖起来了,笑容重新回到村民脸上。大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让次哇村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我感到,除了产业致富,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是关键。2021年,村“两委”完成换届,“两委”人员学历大幅提升,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人员占新进“两委”75%以上。村民说,这届村“两委”班子年轻有活力、有文化、敢担当,有他们带头,村里的发展一定差不了。村里还抓住一切机会,送村民去参加上级组织的烹饪、电焊等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新时代农民。

村民常说:“江巴是民兵连长,还当过民办教师,有文化、有能力,大伙把事情交给他放心。”听到乡亲们的肯定,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担任兵支书10年,我亲眼目睹了次哇村从贫困落后走向富裕幸福,也见证了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忘、最自豪的经历。

(王新民、郭 富整理)

民兵营长储著荣——

家乡旧貌换新颜

储著荣(右二)给村民传授石斛种植技巧。武 鹏摄

8月2日,我的第一家石斛销售实体店在安徽省霍山县开业。回想起这些年我走过的路,有很多感慨。

太平畈乡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霍山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以前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8个行政村有4个是深度贫困村,我家所在的耿家坊村便是其中之一。

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过城里人的生活,是我中学时代最大的梦想。但是当我来到大城市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心。看着大城市闪烁的霓虹灯、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我想我的家乡何时才能摆脱贫困?我的父母和乡亲们什么时候才能不用晚上走路摸黑、下雨泥巴裹腿?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乡创业,但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通车,大别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迎来巨变。太平畈乡海拔600米以上的山林、耕地、林园超过60%,山区气候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这时,军地有关单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根据天然的地理优势与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选准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

借着发展产业的东风,我和家人决定种植霍山米斛和霍山铁皮石斛。之前从未从事过农业的我,从零学起。从幼苗选种、种植技术,到基地管理、施肥喷药、采摘销售,每个环节对我来说都是新学问。春季万物复苏,蜗牛、飞蛾幼虫大量啃食石斛的茎叶;夏季高温加上梅雨,石斛发病率居高不下;冬季风雪霜冻,石斛大棚面临严峻考验……幸亏有军地请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才让石斛种植走上正轨。

太平畈乡紧紧围绕“做大石斛产业、打造石斛之乡、推动石斛之旅、带动群众致富”的发展思路,构建“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我乘势而上,扩大种植规模,逐步走上石斛“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之路。

2017年,我被任命为村民兵营营长,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身着“迷彩绿”,肩扛百姓事。为了带动乡亲们致富,我积极推广普及种植技术,先后带动3家石斛种植企业实现销售增长,帮助23名妇女就近就业,吸收12名贫困人口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现在,村里有600余亩石斛种植基地,总产值超过2000多万元。

作为太平畈乡的支柱产业,石斛种植得到各级支持,乡亲们依靠石斛产业发了家,过上幸福生活。

如今,乡亲们手中有余钱,生活有保障,乡村环境美如画。村里主干道拓宽完工,全村道路实现组组通,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雨雪天出不了门;集中供水、厕所改造、老旧房屋改善……我记忆中的那个贫穷小山村完全大变样,以前不敢想象的景象变成现实。

(蔡永连、邢晓云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