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陆军探索按专业精准征兵新路径——
为战选才:特长兵加速奔向战位
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士兵朱顺彬(左)与战友进行格斗训练。杨晟轩摄
春生夏长,今年春季征召的又一批热血青年,经过入伍前层层挑选和新训基地淬火,已经有了军人模样,正陆续授衔下连、奔赴战位。
此时,中部战区陆军两个群体忙碌起来:一是基层各连队,忙着收拾班排房间、欢迎新兵,期待有更多专业对口的新兵入连;二是首长机关人力资源部门,忙着收集基层军地通用专业兵员需求,拟制秋季精准征兵方案计划。
士兵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基石。作为人民军队“新鲜血液”的源头,作为未来战场武器装备的操作者,每名选择入伍的青年,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更与部队战斗力水平提升紧密相关。因此,从应征入伍开始,综合考虑青年身体、特长、知识等方面的差异,让他们分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其个人发展和部队建设都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部战区陆军探索推开按专业精准征兵路子,面向地方相关单位,定向征集、定岗补充,从做好供需对接上提升兵员征集质量效益。
量才适岗,人岗相宜。试行精准征兵以来,先后有3000余名专业特长兵,投身军营、报效祖国。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新时代青年如何在人生抉择中成长,更能进一步思考精准征集新兵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纸精准征兵通知,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3年前,体育特长生朱顺彬参军入伍,如愿来到对体能素质要求较高的侦察兵岗位。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侦察尖兵。
参军前所学能够为入伍后所用,这是巧合还是精心设计?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进程不断加快,部队岗位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高素质专业兵种需求大幅增加,部队急切希望多征接一些“拿来就能用”的专业特长新兵。
一位兵员干事直言,近年来大学生成为新兵主体,他们多数都有专业特长,但“征来的用不上,需要的接不到”等现象在部队依然存在。例如,某部需要一名优秀的小语种翻译,立足自身培养缺少渠道且周期较长。多年来,一直没有符合这一要求的新兵入营。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应征青年是小语种专业毕业,却担心自己的专业到部队用不上而不敢报名。
既然拥有特长的应征青年担心特长难发挥,部队担心征集到的兵员专业不对口,何不做好军地对接、精准征兵?
中部战区陆军根据上级政策规定,下发了做好新兵精准征接补充的通知,从地方大学生中征接具有军地通用专业的特长兵,由各作战部队结合自身实际,将需要哪些专业门类的兵员、需要多少名等情况逐级上报机关业务部门,统一对接预征兵源地,像网购一样按需求下“订单”,试行“征需一致”的精准征兵模式。
一场不同于以往的兵员选征工作随即展开。以前,部队到兵役机关直接领兵,接兵干部对本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全面,对预征对象的情况也没有底;现在,部队不仅征兵前就将需求报到兵源地,接兵前还会对新兵进行考核摸底。接兵工作不再是“撒网捞鱼”,而是“精确制导”。
然而,想要从几百万适龄青年中精确锁定部队需要的特长兵,如同大海捞针,谈何容易。为此,中部战区陆军专门成立精准接兵机构,由某旅一名领导带队,分为两组展开相关工作。
一组深入基层连队座谈,了解部队急需岗位人才缺口情况,遴选出武术体育、航空机务、网络通信、驾驶维修、医疗卫生、小语种等10余种军地通用专业,形成“定岗式”征兵清单。
另一组兵分多路,一边奔赴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等11省(市)以及110所职业院校走访动员,宣传特长兵征召政策;一边与省军区、警备区征兵办公室对接协调,调取预征兵员信息,初步圈定拟征接对象。
朱顺彬正是被“制导锁定”的其中一员。得知部队急需体育特长兵的消息后,朱顺彬当即决定报名。经过体检、政审、专业审核等环节,朱顺彬顺利成为中部战区陆军某旅一名新兵,岗位正是能够发挥特长的侦察兵。
精准征兵并非“照单全收”。某航空学院飞行器专业毕业生小张,精通固定翼无人机原理,正是部队急需的专业人才。接兵干部走访发现,小张毕业前已经考取硕士研究生,只是录取专业并不理想,于是便想通过入伍作为“职业跳板”。精准征兵小组详细调查分析后认为,即便小张入了伍,依然会再次考研,很可能留不住,因此没有把他列入预征对象。
“近几年,大学生士兵征得来、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大学生士兵服役两年后选择退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专业特长在部队没有找到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接兵工作会上,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蔡志农谈到,“精准征兵不仅要专业特长对口,更要从预征青年的人生成长考虑,摸清他们的入伍动机和服役意愿,既让好苗子入了伍,更要让他们长期留下来。”
一纸精准征兵通知,改变了“朱顺彬们”的人生轨迹。他们中,既有来自高校的在校生、毕业生,也有已工作的技术员、专业能手。他们都期望用自身所学在部队建功立业。
入伍即发挥特长优势,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
拿到第一次体能测试成绩单,新兵班长汪翔激动地向连长电话报告:“咱‘尖刀班’的侦察员有人选了!”
3000米跑考核中,朱顺彬取得了9分55秒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别说是新兵,就是训练多年的老兵也很难超越。朱顺彬一下子在新兵营出了名。
随着考核继续,朱顺彬带给大家更多惊喜:单杠一练习、手榴弹投远……成绩全部在优秀标准以上。
该旅组织特长新兵进行能力素质摸底,随后根据每名特长兵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精确定岗”。这次摸底中,朱顺彬凭借优异的体能成绩,被初步定为“尖刀班”侦察员。
班长汪翔算了一笔账: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运动水平,是一名侦察兵的必备素质。一般新兵入伍努力训练两年后,体能成绩才能达到一名合格侦察兵的要求。朱顺彬一入伍就具备这些素质,不仅可以缩短人才成长周期,还能节约大量训练资源。
新兵赵文浩第一次考核3000米跑,成绩不太理想。朱顺彬利用入伍前所学体育运动知识,为赵文浩量身打造了间歇训练法,还在训练间隙为他测量记录心率,调整训练计划安排。经过一个多月科学训练后,赵文浩3000米跑成绩实现突破。
整个新训期间,朱顺彬先后帮助6名战友提高体能训练成绩。他的多个高效训练方法被推广,带动单位科学训练。6个月新训结束,朱顺彬被评为优秀新兵。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他如愿分到“尖刀班”,成为一名侦察兵。
精准征集的新兵,很多都有和朱顺彬类似的成长经历。特长兵段志斌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入伍前已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接兵干部对照心理医师助理的标准将他精准定岗征召。
入伍刚一周,段志斌担任新兵营心理骨干,负责新兵心理量表测评分析工作。“他不仅给新兵做心理疏导,还筹划组织单位的心理减压团体活动,没下连已经成为心理骨干教练员。”心理医师刘俊豪说。
据介绍,精准征接的这批新兵,入伍训练课目优良率创历年最高。年度考核中,他们的攀登、战斗射击等课目成绩均为优秀。
“如果都像他们一样,我这个班长就好当了!”下连前,汪翔拍着朱顺彬的肩膀,对未来充满期盼与憧憬。
“好苗”更需“好园丁”,发挥特长更要对接实战
尽管朱顺彬体能素质比同年兵优异,下连后还是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一次,营组织侦察班渗透训练,擅长越野跑的朱顺彬一进山地便将战友远远甩在身后,长途奔袭后第一个潜入“敌后”。当他想把发现的“情报”上报班长时,才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在丛林中迷了路,随身电台的操作也不熟练。一班在这次渗透训练中排名倒数,“尖刀班”第一次“折了戟”。
“作为信息时代的侦察兵,体能素质只是基础,要想战场取胜,必须具备密切协同的团队精神。如果只顾自己表现,跑得快丢得也快,无法完成作战任务。”班长代存炎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打那以后,代存炎尤其注重培养朱顺彬的团队协作意识。没过多久,机会来了——旅里要组织侦察比武。这次比武以作战单元为单位组织,营里只选拔一个班参赛,朱顺彬所在一班主动报名参加。
论单兵素质,一班的兵每人都能争一两个“单科冠军”,但班组比的是团体战斗力,如何形成整体合力,是突围比武选拔赛的关键。班务会上,代班长问朱顺彬有什么建议。
“汲取上次训练教训,我感到侦察班组就好比篮球场上的前锋、中锋、后卫。”朱顺彬建议,根据班里每名同志的优长,区分不同战位,“先单人练技能,再分组练配合,最后多组练协同”。
代存炎决定先让朱顺彬担任班组协同教练员,把他朝带兵骨干的方向培养。朱顺彬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借鉴体育团体的方法组织训练,收效明显。一班代表营里参加比武,夺得第一,捍卫了“尖刀班”荣誉。
“好苗”更需“好园丁”。特长兵就像小树苗,要想结出硕果,不光入伍时要找准生长土壤,还需入伍后持续精心浇灌、修枝剪叶。
当青春遇上军营,把特长融入战位。入伍两年多,朱顺彬入了党,晋升下士军衔,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还当上了“尖刀班”副班长……体能好、办法多、爱钻研的朱顺彬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侦察尖兵。
定向培养,找准了军人素质与部队岗位的耦合点,让更多特长兵征进来、留下来。中部战区陆军建立士兵人才库,绘制成长路线图,对有专业特长的好苗子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案”的形式,从新兵开始建立成长档案,明确培养目标、标准、措施和责任人,将以往的“自然生长”升级为“精准培养”。
像朱顺彬一样被精准征召、量才定岗的特长兵们,成长路上虽有曲折,但在部队精准培养下,大都渐渐绽放光彩——
毕业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王登龙,入伍前所学专业为某小语种。去年,他成为保障某项重大任务的翻译,赢得一致好评。
当过程序员的崔海涛,被定岗为信息员。他学习领悟能力强、专业上手快,仅一年时间就成为连队的信息“小教员”。
天津体育学院硕士毕业生张文博,将所学知识融入部队侦察训练。在几次演练中,他带领小组实施化装侦察,表现出色……
将特长兵的“高征集率”转化为“高留队率”
“定量到部队专业需要、定向到应征青年特长、定岗到技术技能类别、定位到职业发展路径”的精准征兵方式,在部队引发连带效应。
今年初有一阶段,中部战区陆军某旅人力资源科办公室,每天门庭若市。众多营连主官都在打听专业特长新兵征接情况,希望能征到自己单位紧缺的专业岗位人才。
各营连摸底新兵需求,兵员部门根据本单位编制、任务需求和人员编配现状,测算出专业岗位、普通岗位及兵员数量等补充需求计划,逐级上报汇总至战区陆军机关业务部门,按照提交的专业需求协调兵役机关进行征兵。这一举措真正实现了部队“需求侧”与地方“供给侧”的精准对接。
一连连长李彦涛对2020年9月那次征兵记忆深刻。因漏报需求,连队没有征接到急需的航空器维修专业特长兵。看着隔壁4连入伍2年多就能熟练操作无人机的航模专业大学生士兵樊金涛,他甚是羡慕。要知道,依靠自己培养一个这样的无人机专业骨干,没有几年根本顶不上来……
毕业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阳,学的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接兵干部走访调查时发现,张阳的地理测绘、道路勘测等专业课成绩优异,便将他作为特长兵征召入伍。仅3年多时间,张阳在部队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多次获得嘉奖,荣立三等功。
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的李文迪、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毕业的孔佳豪,以及学信号处理专业的安佳瑞和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鞠海鸥等大学生士兵,经过精准定岗培养,都成长为优秀的侦测员,有的还当上了侦测技师。
据悉,经过精准征召和定向培养,该旅大学生士兵和特长兵留队率明显提高,留队转改军士的士兵大都成为各自专业的“行家里手”。
某旅政委马翔介绍,专业特长兵能很快适应各新型专业岗位需要,已逐渐成长为备战转型的“生力军”。通过精准征兵、精准定岗、精准培养,他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特长兵的“高征集率”转化为“高留队率”,有效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军队人才的优化组合和精准储备。
去年年底,朱顺彬所在班又分来两个专业特长兵。大家认为,每多一个优秀新兵,班里的战斗力就能强一截。副班长朱顺彬相信,只要好好带,他们就能发挥所长,成为专业能手。
军队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征兵工作也在向“专业 质量”型逐步转变。今年春季征兵刚开始,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接兵干部李林军早早来到安徽淮北。与往年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到各地协调走访,而是通过大数据对当地符合应征入伍的大学生、高考人员名册进行筛选扫描,把符合部队标准条件的适龄青年早早圈定,随后“下单”。
盛夏之际,部队新一轮“精准征兵、为战选才”热潮奔涌而来,各级带兵骨干开始为迎接“朱顺彬们”摩拳擦掌……
发挥军事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
■李学俊
“兵之胜在于篡卒。”兵员质量优劣,直接关系部队战斗力强弱。如何让部队接到真正需要的兵,让青年分到合适的岗位?实施精准征兵,有助于从源头遴选“好苗子”,按需补充、人岗匹配,使优质兵源与部队兵种、专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军事人力资源配置升级优化。
精准征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军地相关系统和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发力。精准征兵的关键是要把优质兵员筛选出来。信息时代要求军人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定兵是精准征兵的核心环节,根据部队实际需求,向预征兵源地下达计划后,运用大数据进行初筛,综合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服役意愿等诸多要素,圈定那些适应部队环境快、岗位技能上手快、转化战斗力快的征接人选。
“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把合适的兵选到适合的岗,只是第一步。精准征兵还要注重定向培养,把好苗子培养成才。不同专业岗位对士兵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各不相同。如何制订详细“定岗式”兵员培养方案,将特长新兵所学与部队所需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各部队亟需探索的新课题。积极搭建舞台、创造机会,激发士兵热爱军营、成长成才的热情动力,努力将他们培养磨练成技术能手、专业骨干,把好苗子招进来、留下来。
精准征兵,为战选才。士兵专业与岗位需求正向适配,能力素质与战位要求深度耦合,才能发挥军事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