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就加快构建军事能源保障新格局答记者问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孙兴维 于海青责任编辑:李庆桐2022-06-02 06:48

加快构建军事能源保障新格局

——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通讯员 于海青

第72集团军某旅战士张少峰用环保短片传播低碳理念。章 程摄

午饭后休息,一名战士(左一)展示手机上的公益植树软件。章 程摄

周末,战士们在绿色营区散步。章 程摄

问:请介绍一下军队开展新能源建设应用的重要意义。

答:军队开展新能源建设应用,是贯彻落实习主席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部队备战打仗能源支撑的有力抓手,是有效解决边防部队用能难题的具体实践。全军各大单位坚决落实中央军委决策指示,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努力提升政治站位,不断增强行动自觉,积极探索方法路子,坚持高起点筹划、高标准落实、高效率实施,确保新能源建设有序推进。

问:请介绍一下我军在新能源应用上取得哪些成果。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统筹传统能源和新型能源发展,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在军事领域应用,加快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军事能源体系,在破解备战打仗能源保障瓶颈问题上取得积极成效。

针对困扰高原、海岛边防部队官兵的“用电难”问题,军委后勤保障部立足统筹军事能源建设发展的新职责、新使命,与国家能源局协力,结合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新能源推广应用,先后为500余个边海防部队连通国家大电网,在一些不具备通电条件的高原高寒和远海岛礁部队,建设可独立供电的风光柴储新能源微电网,为部队提供多样化的用能保障,彻底改变了单纯依靠柴油发电机的供电模式。通过建设,高原海岛边防连队、哨所逐步实现全天候可靠用电,困扰官兵多年的炊事、取暖、洗澡、抽水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极大改善了艰苦地区部队战备生活保障条件。

针对战时部队能源保障手段单一,安全性、可靠性不高等问题,我们围绕提高重要设施战时能源持续保障能力,开展多能互补能源示范试点建设。同时,结合驻地能源资源优势,在部队营区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等先进能源技术,实施清洁能源供暖改造,推进军队能源转型发展,为建设绿色低碳军营、提高部队能源保障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效能提供支撑。

问:“十三五”期间,我军在新能源建设中探索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答:瞄准前沿长远,精心组织实施。坚持紧贴部队用能需求,结合部队驻地地物地貌和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际,按照“一队一策、因地施策”的原则,拟制建设方案;针对以往部队新能源项目存在“多头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按照“集中推进、综合集成”的原则,展开项目设计和建设;瞄准示范样板的目标,综合运用关键技术,立足长远使用,按照“稳定可靠、标准规范”的原则,组织设备选型,精选技术方案;紧盯后续运维难题,按照“承建包修、运维为要”的原则,在工程招标时,明确企业质保期限,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后续管理。

紧贴部队实际,优化方案设计。针对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照高、施工难度大等实际,探索采取标准化模块化可移动方式,采用耐辐照、抗风沙的光伏及风机组件,采用光储一体机方式实现储能系统、控制系统、柴发等设备集装化配置、标准化生产、模块化安装;针对高寒地区低温等实际,采用集装箱保温和耐低温电池结合技术,确保极寒天气下系统可靠运行;针对海岛大风天气多的实际,将光伏电池板铺设强度增大至能抵御16级台风,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系数。

问:请展望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军军事能源发展前景。

答:今后一个时期,我军军事能源建设将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大力推进多元发展、创新驱动、节约高效,着力构建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能源保障体系。提升军事能源整体安全能力,新能源建设应用进一步向战斗力聚焦、向保障力倾斜,加快新能源在新型武器装备、新质作战力量和重要军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战场能源保障模式,持续推进新能源重大工程建设;通过“国家大电网 新能源”方式,彻底解决边远艰苦地区部队能源保障难题;健全完善军事能源标准制度,开展新能源综合利用和军事智慧能源示范试点,推进野战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平战结合、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的军事能源创新应用格局,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军队相适应的军事能源保障能力。

军营刮起不一样的“低碳风”

■杨智超 任泽滔

视角一:一部环保短片

“绿色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不久,第72集团军某旅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短片《新时代绿色军营什么样》,“导演”是该旅大学生士兵张少峰。

“战友们,你们知道吗?走楼梯上下楼,我们在减排;少开空调1小时,我们也在减排……”短片中,张少峰聚焦身边人身边事,阐述了一个理念:“绿色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张少峰的老家距西湖景区不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大学二年级,张少峰参军到了部队。很快,他发现身边存在一些“高消耗习惯”:购物不带购物袋、人走不关灯、电脑只关显示器……

“应该拍一个视频呼吁一下!”张少峰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指导员但博的支持。

“各级都在推行建设资源节约型营区,我们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在但博的邀请下,旅机关宣传科有关同志也加入到了视频制作队伍。

张少峰没想到,他和战友创作的这部环保短片,竟然在部队刮起了一股“低碳风”。

在短片中,张少峰重点介绍了某营推行的“一个战备盆”的节约举措——“各连队每餐的剩菜泔水总量,不能超过一个战备盆。”每餐结束后,该营教导员陈骏平都会检查登记,“一旦发现超量现象,连主官就要做情况说明。”

视频播出后,这个举措迅速在该旅一线连队推广。

“低碳风”也刮进了机关。视频播出后,一位旅领导要求机关尽快行动起来,针对短片中提及的“食堂规划、垃圾投放、节电节水”等情况进行梳理,尽快给出对策。

对比了近期物资采购清单,炮兵营司务长胡锦锦颇有感触:“以往一次性办公用品采购,一直占每月支出大头,这几个月的采购量连续呈下降趋势。”

基层连队也行动起来,官兵纷纷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环保“高招”。有的连队还自发组织了“低碳标兵”评比。

视角二:低碳创客小组

“只有人人参与,‘低碳风’才不会变成一阵风”

一个连队,一天能产生多少垃圾?指挥通信连给出的答案,少得出人意料。

该连指导员黄铭文说,这得益于连队“低碳创客小组”的实践成果。

今年初,“低碳创客小组”提出“构建零废物循环连队”的设想,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所谓‘零废物循环’,指的是充分回收生活废弃物中的资源物质。”黄铭文进一步解释,“我们希望实现垃圾循环再利用最大化,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和源头分类的‘零浪费’。”

对此,该营教导员柳正华有自己的理解——“零废物循环”不仅可以优化官兵的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理念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让每名官兵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只有人人参与,‘低碳风’才不会变成一阵风。”他说。

“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也正是“低碳创客小组”组员詹旭辉的理念。走进詹旭辉的宿舍,随处可见这位下士的“创意”:快递包装盒做的纸巾盒、卫生纸筒芯做的笔筒……

在战友眼中,詹旭辉是个有心人。去年战友过生日,詹旭辉用收集的弹壳,专门为战友制作了一个工艺品。

二级上士朱志超一直是资源循环利用的积极践行者。每次去军营超市购物,他都会优先选购带有“绿色食品标示”的商品。他发明的“垃圾捡拾夹”,为官兵进行垃圾处理解除了后顾之忧。

如今,“低碳创客小组”的理念,得到了更多战友的认同。

“低碳,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模式。”该旅作战支援营炊事班长何亮熊,指着库房里的馒头机、轧面机、蒸箱、烤炉等电器说,“这些‘电老虎’,我们现在用得很少了。”据悉,该旅正在逐步更换一批节能环保的食品加工机器。

如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营区新能源充电桩少、排队时间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该旅机关让“低碳创客小组”设计充电桩安装位置方案,在不影响战备出动的基础上,更好解决营区军属充电难题。

“开展低碳活动以来,单位节水节电量数据喜人。”该旅机关营房科助理张德才说,旅里刚刚统计的一组节能减排数字,让官兵对创建绿色低碳军营更有信心了。

视角三:“云植树”活动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也是在践行低碳理念”

在家休护理假,该旅火力二连二级上士龙志高每天都要陪妻子散步。这让他在一款公益app上积攒的“绿色能量”直线上升。

孩子出生的那天,龙志高的“虚拟樟子松”也成活了,夫妻俩高兴极了。

“利用公益app组织线上种树,是官兵们的新风尚。”该旅合成二营副教导员孙华东说。

2020年植树节,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营队取消了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是否可以参与线上植树呢?”营党委会上,孙华东提议:利用公益app组织官兵线上植树。

官兵通过平日里的节能减排行为积攒“绿色能量”,用来在线上种植一棵“虚拟树”。一旦“虚拟树”成活,软件的公益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真正种下一棵树。

孙华东的提议得到党委一致肯定,“云植树”活动得到官兵积极响应。大家平时多运动,主动捡拾垃圾,随手关灯,光盘行动……只为了多种活一棵“虚拟树”。

早在大学校园里,战士李康就参与到“云植树”活动中。作为拥有4年“树龄”的“种子用户”,李康专门创新了一套“军营绿色能量攻略”,成为战友眼中的“绿色达人”。

以往休假在家,下士周鑫一直有睡懒觉的习惯。今年休假,他坚持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回收“绿色能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也是在践行低碳理念。”他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如今每个连队的“虚拟森林”都初显规模。

“‘连队林’让大家更有凝聚力,营队出现了从‘一人环保’到‘人人环保’的转变。”孙华东说,每名官兵都在默默地用低碳行动守护着连队那片“森林”。

绿色在“线上”,更在“线下”。一个池塘的变化,见证了这群官兵的绿色实践。

几年前,该营移防到这里时,附近一个池塘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他们一方面请环保专家当顾问,一方面积极参与营区环境治理,促进水生态自我修复。

如今,这个池塘已成为该营官兵休闲时最爱去的地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
网站地图